心悸的吉凶 心跳吉凶表

2025-09-26 22:05:00
版权说明: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,若有侵权请联系

心悸,中医称之为「心动悸」,指心脏搏动过速或不规律。吉凶之辨,古今医家见解不一。

传统中医:吉凶之辨

吉兆:

《圣济总录》:心悸少许,手足微暖,脉缓而有力,乃阳气充盛之兆,预兆吉。

《丹溪心法》:心悸而脉滑,属气虚痰阻,服药调理后,心悸得平,为吉兆。

凶兆:

《素问》:心悸如鼓,脉细数无力,为心气衰微,预后不良。

《医宗金鉴》:心悸不止,脉虚散乱,面色苍白,为阴虚血少,凶兆。

现代医学:评估吉凶

心率(搏动次数):

心率过快(>100次/分)或过慢(<60次/分)均可引起心悸。

持续性心率异常可导致心脏功能受损。

心律失常:

一要入睡就心悸惊醒

如房颤、室上性心动过速等,可造成心悸、气促、头晕。

部分心律失常可发展为严重心血管事件。

基础心脏病:

心悸可能是心肌缺血、冠心病、心力衰竭的症状。

需及时检查,明确病因,必要时介入治疗。

其他因素:

贫血、甲亢、焦虑症等也会引起心悸。

明确病因,针对性治疗,可改善心悸症状。

综合评估:

现代医学认为,心悸的吉凶需综合评估心率、心律失常、基础心脏病及其他因素。

轻度、短暂的心悸,伴随阳气充盛或气虚痰阻,中医调理后可恢复健康。

持续性、严重的心悸,伴随心率或心律异常、基础心脏病,需高度重视,及时就医治疗。

心悸的吉凶并非一成不变,需结合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知识,综合评估。轻度、短暂的心悸,通过适当调理或自我调节,可恢复健康。而持续性、严重的心悸,则需及时就医,明确病因,进行针对性治疗,以避免严重后果。

最新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