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手观世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,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。是佛教六大观音之一。
佛经上说,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意味着保护众生,千眼意味着看世界。唐代以后,千手观音像逐渐被供奉为中国许多寺庙的主要形象。
有一个关于千手观音起源的感人故事。据说古印度苗壮有三位美丽的公主。大女儿金苗,二女儿苗银,小女儿苗山。金淼和苗银都在家侍奉父母,但苗山从小就成了修女。王淼试图说服她回到皇宫,但她拒绝了。苗壮国王愤怒地命令人们拆除寺庙,赶走僧侣和尼姑。苗壮国王知道这是诸神的错,于是全身长了500个大脓包,久久不能愈合。后来有医生说这种病只能用手眼药治好。因此,苗壮国王向金苗和苗银求助,但两位公主都拒绝给他们。三公主在外面知道后,毅然伸出手给父亲治病吃药。果然,苗壮国王很快就康复了。这件事不仅深刻地教育了苗壮国王,也感动了释迦牟尼。为了让妙善公主永远拯救所有苦难的众生,他给了妙善公主千手万眼。从此妙善公主成了千手千眼的观音。
佛教认为,众生的苦难和烦恼是多种多样的,他们的需求和愿望也是不同的。因此,我们应该有很多无限的法力和智慧来帮助众生。为了众生的利益,“我立即发誓,让我来这里利益众生,就会有千手千眼”,“我发誓来的时候会有千手千眼”。
观世音菩萨(梵文)अवलोकितेश्वर,Avalokiteśvara),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翻译,玄奘新翻译为观自由,在中国略称观音。无论是大乘佛教还是民间信仰,观世音菩萨都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,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基础。佛经上说,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,他在无量的土地上,以菩萨的身份到处寻声救苦。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。他是西方三圣之一,也是一生的法身大士,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置的菩萨,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的化身。
观世音菩萨有着平等无私的悲愿。当众生遇到任何困难和痛苦时,如果他们能真诚地读观世音菩萨,他们就会得到菩萨的救助。此外,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,对于不同的众生,就会现化不同的身相,说不同的方法。在众多佛教菩萨中,观世音菩萨也是最为人所熟知和信仰的。在中国的江、浙、闽、广、台、南洋华侨之间,观音信仰极为流行,所谓“阿弥陀佛家家户户观世音”。自古以来,浙江舟山群岛就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。
出典
大乘经藏
这位大菩萨在中国多被称为观世音,主要是因为《法华经普门品》的流行,中国流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。普门品的盛行,最早是北凉国主郁渠蒙,五乱华时期,病重。在群医束手,百药无效的时候,印度的昙无预言劝他真诚背诵普门品。按照指示做抑渠蒙逊,真的让他不吃药就愈合了。因此,国主在国内广泛推广门品。《普门品》宣布,如果众生在受苦时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,观世音菩萨就能得到解脱。
《悲伤的中国经》讲述了阿弥陀佛在过去的生活中没有读过转轮王的故事。他有1000个儿子,他的长子也不出名。他在宝藏佛之前出家,发誓说,如果众生遭受各种苦恼和恐怖,如果他能记住我,读我的名字,他就会避免这样的痛苦和烦恼。宝藏佛教授他记忆并命名观世音。
三藏翻译的密教《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》认为,无量寿佛(阿弥陀佛的另一个名字),又称“得自性清洁法性如来”、“观自由王如来”,在西方清净的佛土中,他即现佛身。但在五浊恶世中,他以观自由菩萨的形象出现。
根据《大悲陀罗尼经》,观世音菩萨也被称为观世音舒适、扭曲、千光眼,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,在过去的无限灾难中已经成为佛陀,被称为法律明如来。然而,以大悲伤的愿望,以菩萨广泛的众生。
民间杜撰
由于观音广受欢迎,以观音菩萨为主题的小说出现在中国民间。最著名的是一部传奇小说《观音得道》,又称《大香山》。这部小说的内容是,一位妙庄王生了三位公主。大公主爱文才,招了一个女婿,二公主爱武才,三公主爱修行学佛,仁孝贞洁,慈悲爱物,舍己为人。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。这个故事不是正统佛教典籍所载,也不是佛教所承认的。妙善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师《万松老人唱天童感和尚颂古从容庵录》,其中提到他曾经听说观音曾经是妙善公主。《龙兴佛教编年通论》卷13完全记录了这一传说。
尊号义释
观世音菩萨(梵文)अवलोकितेश्वर,Avalokiteśvara)[12]两种最常见的翻译方法是:观世音菩萨,观自由菩萨。
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翻译,玄奘的新翻译是观自由,这是同一梵语的不同翻译。中国每一个都被称为观音。
观世音
自我修养:观世音是《楞严经》第六卷中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,是耳根不向外闻,而是向内闻耳根中能闻到的气味,从而达到“动静两相,清不生”的局面。佛教认为,普通人的耳根是向外分离的声音,受到外界的赞扬或诽谤等影响,从而产生麻烦,促进恶业,从而受到轮换生死的苦报。而观察和分析世界声音的虚假,可以不被感动,实现“如不动”的大解脱。在《楞严经》中,观世音菩萨报告了他得名的原因。他说,正是因为他达到了“观世音”的实践境界,他才受到如来当时的赞扬,并被命名为“观世音”。
度他义:观音是指菩萨能够观察世界上所有生物的声音,拯救他们的痛苦。《法华经普门品》说,如果有所有的生物,当他们感到苦恼时,只要他们听到观音菩萨,并专注于虔诚地念诵观音圣名,观音菩萨就会立即听到每个生物的声音,同时给予救济,因此被称为观音。《悲伤的中国经》说,宝藏佛被命名为“观音”,因为他有这样的功德。
观自在
特指:Avalokiteśvara,玄奘认为,含有“观照纵任”的含义,即观照万法,任运自如。Avalokita是“观”,iśvara是“自由”,意思是众生所见之主,所以玄奘译为观自由菩萨,可见《般若心经》。太虚大师认为,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,洞察世间“五蕴皆空”的真相,达到“观自由”的境界,所以可以救苦救难。普通人把五蕴为世界,为我,所以不能看到五蕴是空的。如果你真的没有人,没有我,你可以把每个人的痛苦当作痛苦,这将成为无私的大慈大悲,建立公众无私的伟大人格,发挥拯救痛苦和灾难的作用。
一般指:观自由菩萨,即般若观慧已得自由的菩萨,不一定指补塔洛迦的观世音菩萨。菩萨依德立名,有一定的特殊功德,即某某。例如,几个同名同号的菩萨出现在《华严经》中。印顺法师认为,谁有观自由的功德,谁就可以称之为观自由。观察是对宇宙生命真理的观察,从而洞察生命的真相。自由是指摆脱有漏有取的内涵和其他内涵的束缚,获得身心自由。佛经上说,八地以上的菩萨,得色自由,心灵自由,智慧自由,是菩萨的观赏者。所以凡是菩萨登地,通达真理,断我法治,度生死苦,都可以名观自在。《心经》开头的“观自由菩萨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观世音菩萨十二妙相
观音菩萨没有性别差异。
佛经上说,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,他在无量的土地上,以菩萨的身份到处寻声救苦。
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无数,都是不可取的幻化假相。
《楞严经妙心疏》说,认为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是错的,观世音菩萨真的像是一个无相之像,可以展现一切相。
《金刚经》还说,如来有三十二相。事实上,“如果你看到一切都不一样,你就会看到如来”。同样,如果你能看到一切都不一样,那就是观世音菩萨。
:
参照《中国历代观音造型艺术》,中国历代观音造像的演变:
早在东汉时期,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。南北朝时期,观音造型为男性,面部丰满,眼睛大而凸,眉长而平,鼻深高隆,额头齐平,耳长齐肩,头戴宝冠。宝冠主要是花髻,是贵族富人的装饰。
此外,还有发髻冠和化佛冠。皇冠两侧装饰着像翅膀一样的宝僧。他们倾斜上半身,脖子上挂着铃铛的圆领,胸前挂着花环,手臂上挂着花环作为两条蛇形装饰品,下面穿着羊肠裙。
隋唐时期,根据其艺术风格和造型风格,观音造型可分为早晚两期:
(1)从隋朝到唐初,观音造型丰满圆润,方额突出,仍以男性形象为主,但逐渐演变为女性形象。皇冠风格包括低花瓣风格和高发髻,皇冠上有双带漂浮。身体上的花环精致而复杂。有些人代替丝绸,有些丝绸仍然交叉卷曲到脚上,有些丝绸从肩膀下垂到胸部和腹部之间,但你仍然可以看到裙带看起来像绅士。
此时,雕刻技术也从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发展为向下凹入的新圆刀法。
(2)盛唐时期,观音造型饱满成熟,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更明显地走向世俗化。因此,它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繁荣。
观音造型的温柔迷人,充满青春活力,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。观音越来越女性化,脸又圆又深,眉毛又长又长,眼睛又细又高,有女孩或女孩的面部特征。
在宋代,在唐代的基础上,观音的造型比唐代更复杂。在面部描绘方面,脸颊丰满、美丽、珠宝般的花冠就像一个世俗女士的形象。此时,观音形状已发展到成熟的领域,其动作性能和服装自然生动流畅,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。
在辽代,从整体风格来看,观音造型基本上继承了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:戴着宝冠、丰满适中的脸、弯曲的眉毛、挂在脖子上的花圈、优雅的姿势、自然的表情、适度的比例,就像女士的化身一样,身体和衣服都有应有的重量感。
在金代,从整体造型来看,它也继承了宋辽的风格。然而,金代观音的造型与宋辽有所不同。比如金代观音的造型一般比较繁琐,表现出一种颓废的氛围。虽然在形象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写实风格,但服装褶皱的处理略显复杂。
在元代,观音的形状大多是赤裸的,只有简单的花圈、手臂和其他装饰,这种密集的教学形象大多是细腰,鼻子高直,嘴唇薄,脸颊薄,形状接近印度形式;但也与唐代观音形状有一定的继承关系,衣服纹理不足,繁文缛节琐碎,面部缺乏生动的联系,一般表现出正式下降的迹象。
明代观音造型不仅继承了宋代的造型,而且与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有些接近。观音戴着花冠,丰满的脸,衣服的图案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凸起和凹陷,非常真实;衣服的图案组合密集致密,线条伸展,更能衬托出观音丰满的姿势。明代观音视频感人的艺术魅力也体现在他们不仅是世俗的女性,而且塑造了中国封建时代美的形象,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。
清代观音造型也比明代更接近世俗。清代观音造型的主要特点是脸颊丰满,额头平板有一种紧绷的感觉。眉毛细长,鼻子高直,肩膀宽,腰围细。大多数衣服都是当时装饰的。在技术处理方面,衣服的图案非常真实,衣服贴身,看起来柔软。衣服的图案随着动态自然流畅,具有很强的现实感。
鸦片战争到解放前,旧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动荡时期。由于外敌入侵、内战、内忧外患,中国的工艺美术逐渐萎缩,陷入萧条阶段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中国工艺美术得到了全面复苏,旧社会失传的工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。观音造型主要继承唐宋时期的艺术风格。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赋予了新的特点:
作品思想、情节更加突出,注重生动的人物,强调观音造型比例、结构准确性、身体美丽、追求内心刻画和精神气质,服装图案符合人体内部结构变化,工艺雕刻也融入现代审美元素,从解剖角度出发,分面塑造身体,使作品更符合现代审美观点的生动性。
参考资料:观世音-百度百科